海水領域 SeaFishZone

 找回密碼
 立即註冊
查看: 4156|回復: 0
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

爽通識:狂食海產致瀕危 大自然會報復 [複製鏈接]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最佳新人 活躍會員 熱心會員 灌水之王 突出貢獻 優秀版主 論壇元老 開網功神

跳轉到指定樓層
樓主
發表於 2013-8-1 22:11:54 |只看該作者 |倒序瀏覽

http://hk.apple.nextmedia.com/news/art/20130801/18359149

近月,越來越多海洋生物列入「瀕危」,老鼠班、西星班、紅衫魚、魷魚等紛紛成為「避免食用」級別,上周最新上榜的是野生黃花魚。究竟海洋生物瀕臨絕種對人類有何影響?為甚麼我們要關心牠們的死活呢?





[backcolor=rgba(255, 255, 255, 0)]1.食物鏈的微妙平衡

當環保團體呼籲公眾減少吃某類海產,有些人會嗤之以鼻──只要我付得起,便有自由去吃任何東西,沒必要放棄滿足口腔的美食。不過,保持生物多樣性事關人類安危。這要從食物鏈的概念說起。
自然界是一個非常奇妙的平衡,生物數量因相生相剋而保持穩定狀態,這就是食物供求關係鏈,即「食物鏈」。食物鏈中,吃和被吃之間互相緊密連繫,能量就在這個關係中不斷轉換。
食物鏈的起點是能將太陽能轉化成化學能的植物,它們被稱為「生產者」;牛、羊等草食動物會吃掉植物,能量便轉移到這些「初級消費者」身上;肉食動物(如獅子、老虎)這類「高級消費者」則會捕獵羚羊、班馬等動物。最後,這些消費者(包括人類)全都會死亡,最微細的細菌會將屍體分解成生產者(植物)需要的元素,形成一個生態循環。食物鏈中的相互關係很複雜,並非呈現簡單的線性或環狀關係,但概括而言是首尾相接,令大自然界透過這個循環進行永恆的能量和物質交換,使生物不斷繁衍生長。





[backcolor=rgba(255, 255, 255, 0)]2.破壞平衡自招災禍

食物鏈各種生物的數量也是一個微妙平衡。一般來說,生產者(植物)最多,而消費者的層次越高,數目會越少,各層生物才「夠食」──試想,如果獅子的數目如老鼠般龐大,很多獅子會因沒有足夠肉食而餓死。這種特質有如金字塔,故也有「食物塔」之稱。
換個角度想想,如果上層消費者數目突然大量減少,結果又會怎樣呢?2007年,大陸洞庭湖一帶發生嚴重鼠患,專家其後證實,鼠患與當地人濫捕活蛇出售有關。原來,蛇是老鼠的天敵之一,蛇身形長而細小,最能追蹤田鼠洞穴,或埋伏捕捉。由於當地流行吃蛇,需求大增下,很多人捕蛇沽售,最終導致濫捕,蛇數目大減,老鼠沒有了天敵,數量自然大幅上升,因而形成鼠患。
明白以上道理,便明白為甚麼人類要致力保持生物多樣性。海洋食物塔中,最初級的是數量驚人的浮游植物,然後是浮游動物、攝食浮遊動物的海洋生物,最高級的是海洋肉食動物,如金槍魚、鯊魚等。換言之,如果鯊魚、藍鰭吞拿魚等數目大幅減少,下級的各類生物便會大幅增加,形成失衡;相反,如果處於食物鏈中層位置的海洋生物大幅減少,便會危及上層動物的生存,同樣導致失衡。最終大自然會以甚麼方式「懲罰」人類(如上例的鼠患)呢?我們不得而知,但後果是否人類可以承擔呢?





[backcolor=rgba(255, 255, 255, 0)]3.中國人富起來,海洋「窮」起來?

為甚麼越來越多海洋生物遭到濫捕?其中一個近因原來與「中國人民富起來」有關。
不少報道指,中國人民越富有,海產的需求便越大。海產向來被中國人視為高檔食物,無論宴客自用,都廣受他們歡迎。不少大陸暴發戶有了錢,卻欠缺公民教育,環保意識欠奉,只享受一擲千金狂掃海鮮的豪氣,卻沒想到豪氣背後要由全球人類「埋單」──過度進食海產,令不少生物瀕臨絕種,生態平衡給嚴重破壞。
海鮮業界坦承,種種被列入「避免食用」的海產如石斑,都深受內地人捧場,並指他們不介意海產有多昂貴,是否瀕危,也要進食。換言之,市場需求大,利錢也豐厚,部份大陸漁民為了賺錢,竟以「殺雞取卵」的方式捕漁,包括使用拖網、毒藥、電擊等方法,不論大小,一網打盡,加速生物絕後。
這就是探討「生活質素」的弔詭之處──改革開放前,大陸人窮得吃也沒得好吃,改革開放後,生活質素大幅改善,大陸人卻富有得把甚麼都吃窮了,最終全人類包括他們自己的生活質素也被拖低。但要教育這群人懂得多為地球着想,少為口腹之慾,生活要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,不知所需的時間是否地球能等到的一天了。






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立即註冊

Archiver|手機版|SeaFishZone 海水領域™

GMT+8, 2024-11-28 15:12 , Processed in 0.016567 second(s), 10 queries , Gzip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2

© 2001-2011 Comsenz Inc.

回頂部